
受訪者 ◎ 康士藤管理顧問公司 處長 蘇品真
品真:基本上字面就不一樣。一般共識營多是針對團隊凝聚,例如促進跨部門合作、新舊融合或者新進員工融入文化,時間上較為靈活。而策略共識營則與公司的策略直接相關,通常安排在年底、年初或者年中,這些與策略制定密切相關的時間點。
一般共識營還好,我們倒是很常跟客戶在討論對於「策略共識營/策略共識工作坊」的期待。

需求釐清:關鍵問題與隱性需求挖掘
品真:需求釐清是確保策略共識營成功的第一步。我們通常會從幾個核心問題切入,例如先確認客戶是想解決「事情」還是「人」的問題。如果是「人」,通常與團隊關係、溝通模式或信任程度相關;如果是「事情」,就更聚焦於策略本身的方向、制定與可行性。
然後,我們會進一步了解客戶的產業特性、公司文化、組織架構和決策模式,同時觀察團隊的互動、主管的領導風格以及員工的參與度。也會詢問客戶過去共識營的經驗,挖掘他們的痛點與期待。通過引導式提問,例如「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哪些因素可能阻礙團隊達成共識?」來幫助客戶深入反思,找出更深層的需求。
Bella:這樣看來,需求釐清的過程不僅細緻,還涉及很多層面的洞察。
品真:是的。需求釐清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後續的設計與成果,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策略共識營的兩大核心目的
Bella:在明確需求後,妳會怎麼協助客戶確定策略共識營的目標呢?
品真:策略共識營的目標主要有兩個:
1、形成策略:當策略尚未確定時,策略共識營是一個 Bottom-Up 與 Top-Down,讓上下級充分交流的平台,目的是形成具體的策略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確保參與者能拉高視野,從全局視角提供建設性建議。

2、促成共識:當策略已經拍板定案,則重點轉向如何解決執行中的問題,這包括面對確定的目標和結果,如何做到?對目標的疑慮、擔憂、卡點、各部門優先順序的 Align 和協調、集思廣益行動方案等。
Bella:這兩種情境之間的分水嶺是什麼?
品真:最大的分水嶺在於策略是否已經定案。如果策略尚未定案,我們會將重心放在形成策略的過程;而策略已定案時,則專注於如何確保執行落地。
策略共識營設計:工具、方法與案例分享
Bella:那麼,針對形成策略與促成共識,妳是如何協助規劃策略共識營的?
品真:「形成策略」的前提是,主管們是否具備策略思維,如果沒有共同認知與對話工具,我們只能做到引導-開放討論、收斂產出,但這對我們和客戶所期待的產出而言,往往是不足的。所以我們過去協助許多企業,在主管群具備策略思維和共同工具後,再進行策略共識營,效果讓高階非常滿意!
而「策略思維培訓」與「策略共識營/策略共識工作坊」在流程和邏輯上也是存在差異的,策略思維培訓會先從 Inside-Out 再 Ouside-In,因為還沒有跳脫專業本位、具備全局觀,太快帶入市場和競爭者資訊,會整個混淆,容易掉進別人這樣做很成功想效法,但 Me Too 在經營上未必是理想的。別人不成功,也容易被框住,產生各種不可行的阻礙式信念。內部確立定位、盤點資源與優勢,再對接外部資訊,包含 Macro 市場面角度、Micro 客戶的觀點。
策略共識營/策略共識工作坊的邏輯是反過來的,由於一般公司的經營模式基本上是穩定的(新創公司除外),在有策略思維的基礎能力下,直接透過外部環境分析,因應與調整公司重要的策略佈局,進而產出具體的策略方向、方針與行動方案,所以反而是 Outside-In 再 Inside-Out。
Bella:哇,我們從一開始的策略共識營,聚焦在「策略」還是「共識」,再深入釐清後,還有這麼大的差異在其中,這些年客戶給的挑戰還真不少!那我們進一步談談在策略定調後「促成共識」的部分吧!大多使用的工具切入會是什麼呢?
品真:「促成共識」的部分因為策略已經定案,所以焦點在於「我們如何做到」,結果漏斗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個重要工具。透過結果漏斗,我們幫助團隊成員以終為始,連結個人績效與關鍵結果,縮短行為與策略目標的落差。
同時,我們還會運用擁有感的盤點的工具來協助確保策略執行的重要環節。這個過程旨在了解團隊成員對於政策或策略的認同程度,以及他們在行動上的支持意願。透過搭配可落地性的工具手法,能讓團隊成員充分表達他們的感受與想法,同時識別潛在的阻力點。並在發現有些成員可能對目標存在疑慮時,透過溝通和協調,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探討,協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策略與其自身工作的關聯性,進而增強對目標的認同和支持。這種方式能夠幫助每個成員感受到他們在策略中的價值,最終提升執行的意願與整體效能。
此外,搭配策略展目標的課程和工具,將公司整體的策略目標逐層分解,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目標。結合視覺化的目標地圖,不僅讓團隊對執行的全貌一目了然,也能更好地追蹤進度,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與使用。
案例分享:策略共識營的實踐經驗
Bella:妳是否可以分享一些曾經協助過的實際案例,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策略共識營可以怎麼規劃?
品真:之前曾經遇過一家客戶,他們是車業,剛來台灣設立分公司,主管的組成有其他車業背景,也有不是車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默契當然需要經營,但他們急需透過理性的工具,來支持他們將彼此不同背景的經驗聚焦和對話。

所以第一步要先進行策略思維的培訓。這些主管往往在自身專業上足夠,但如何跳脫自己的專業本位、拉高思維高度、全面&整體的策略思考完整性,還有有共同語言,商業模式九宮格就會是很好的工具。有了策略思考力的基礎和共同語言後,再來做 workshop,聚焦策略的形成。
Bella:在妳看來,策略共識營對於一家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什麼意義?
品真:策略共識營對企業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夠讓組織中的每個人對於企業的方向、目標以及核心策略達成一致。這種一致性不僅能提升團隊合作的效率,更能有效避免在執行過程中因目標認知不一而產生的資源浪費與內耗。
它的重要性在於將策略從「構想」轉變為「行動」,並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感受到自己的貢獻對於組織整體的影響。這種參與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加強了團隊的凝聚力,並促使成員願意面對挑戰時積極找方法,而非選擇退縮。
此外,策略共識營對企業長期發展的意義還在於它建立了一個系統化的機制,能幫助企業在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時迅速調整方向,同時保持內部的穩定性。這種能力對於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尤為重要,因為它能確保企業在應對挑戰時,能夠集結所有資源和力量,共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Bella:所以策略共識營不僅僅是一場活動,更多的是一個協作和轉型的起點。
品真:沒錯。當每個人都明確自己在策略中的角色時,企業就能更有力地面對未來,無論是市場競爭、技術革新還是內部變革,策略共識營都是確保成功的重要基石。
Bella:非常感謝妳分享這麼多寶貴的經驗與洞見!
品真:免客氣,希望這些經驗能對企業在策略共識營的規劃上有所啟發,當然也很歡迎直接來電諮詢 哈哈哈(業務本色)。

蘇品真(PinChen)處長畢業於中央人資所、管理顧問實務經驗 12 年,協助企業釐清需求與組織診斷,提出專業的培訓建議與解決方案。專責 Key Account 經營與管理,多從策略經營方針、組織轉型之角度切入,帶動組織與人才(關鍵人才/接班人)發展之計畫。
相關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