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破解線上學習迷思 建構學習新文化

建構線上學習資源新文化

撰文◎內部講師培訓專家/康士藤資深顧問 吳政哲

線上學習的兩種類型

因應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要求要把實體課程轉到線上教學,無論是外部或內部講師所教的課,都希望能夠線上化。

第一類線上課程是非同步的課程,經常看到的做法是直接請講師把實體課程拆解成幾個段落,然後針對各個段落把講師預計在實體授課時的影像與口說錄製下來,然後放上訓練平台,提供學員到平台上去學習閱讀這些線上教材。 一樣的老師講課、學員聽課,只是學習聽課的地點在平台上而已,還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看起來一切都很合理。 然而除非員工的學習動機非常強,否則這樣的『實體課程直接線上化』的學習方式效果往往不如預期!

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即使是在面對面的實體課程,如果講師只用『演講法』來授課,學員的專注力也不過幾分鐘,更何況坐在電腦(或手機)前,專注力搞不好不到5分鐘。

第二類的課程是同步線上學習,講師在線上透過數位平台軟體進行即時教學,但仍然可能出現上述非同步課程類似的盲點,就是單純把實體課程拆解成幾個段落分成多次上課,但還是直接在線上把課程念完,還是用演講法,還是會遇到專注力的問題,還是會出現學習效果不如預期的窘境。

面對上述不管是同步或非同步線上學習的優缺點,許多講師會嘗試把一些實體課程會用到的互動技巧搬到線上,刻意製造一些互動,期待引發學習動機,試圖影響學習成效。 然而如果設計的活動太複雜,在線上很難操作也很難觀察團隊動力以即時調整,設計的互動太簡單又顯得膚淺,因此即使把實體課程的互動放到線上,學習效果仍然不如預期。

線上學習的反轉思考

其實,解決之道不在於教學手法的線上化,甚至當你的起心動念是如何把既有實體課程的教學手法搬到線上時,可能已經踏上走偏的第一步!

我們來深入觀察一下,其實有許多實體課程是透過講師的臨場應變與教學手法應用,來修補甚至掩蓋掉課程內容空洞、結構鬆散及教學設計不良的問題,但線上課程因為許多教學手法受限,因此如果內容空洞且課程結構設計不良,當海浪退去就可以看到誰沒穿褲子,學員三分鐘就會發現問題然後就跑掉了! 一個設計不良的課程在實體課程不容易察覺,但當你直接把課程搬到線上時,這些課程設計的問題全部都將原形畢露!

線上學習的設計

因此我的建議是,線上課程的設計要比實體課程更重視『課程結構』,而且實體課程所忽略的『學習設計』觀念要徹底翻轉。

所謂的『課程結構』就是清楚的課程目標、清楚的痛點/盲點、清楚的解決痛點/盲點的觀念與手法,這些是基本功。 實體課程可以透過教學手法來包裝,即使結構不良、教案不寫,照樣可以上課,但線上課程的教案如果邏輯不清楚,馬上掛掉!

所謂的『學習設計』觀念要徹底改變,就是講師不能再擔任學習舞台的主角,要退位為配角,要與主管及人資等角色充分合作,一起經營一個讓學員主動學習的平台,這個平台可以是實體的系統平台,更是虛擬的學習環境/空間。

在這個學習舞台上,學員才是主角,學員應該負起主動學習的承諾,有備而來是學員的義務,學習成效是學員的責任!

是學習而非教學

老師退到後台,課前花時間收集學習材料、設計課程結構、撰寫講義、設計『學習活動』而非『教學活動』,課堂中提供資源並協助引導,接下來就讓學員自主去組合所學的觀念與技巧,應用在解決實務問題中,講師從旁觀察與回饋,並且只在必要的時候講師才提供協助,大部分的時間讓給學員!

如果有學員問你說,能不能不要課前閱讀、不要參與課程練習與討論、不要寫課後作業,但是希望能夠有好的學習成效、打通任督二脈,你覺得這有可能嗎? 如果有學員說他只想坐在岸邊看游泳比賽的影片,不願下水、不願划手踢腳、不願練體能,但希望上完課可以變成菲爾普斯,有可能嗎?

學習過程學員不願意付出,怎麼可能等待老師負責學習成效? 建構一個主動當責的學習文化,是講師、主管與人資單位最關鍵的『學習設計』觀念!

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開始思考線上課程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剛好可以藉此機會檢驗目前不管實體還是線上課程的體質,重新檢視『課程結構』與『學習設計』,建構主動且當責的學習文化,當疫情過後,相信你的企業可以跨越到一個新的境界!

作者介紹

內部講師培訓專家/康士藤資深顧問 吳政哲

吳政哲(Roger)老師,現任康士藤資深顧問,在人資領域將近15年管理實務經驗,在內部講師訓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授課產業涵蓋科技業、製造業、服務業、媒體業等。Roger老師在教練引導手法和課程結構設計方面深有心得,專精於TTT課程優化培訓、中初階主管發展與培訓、新世代部屬互動與指導、團隊建構與組織文化落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