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要讓團隊變得更好:先創造推進改變的有利條件

撰文◎團隊建構文化落實專家/康士藤資深顧問 楊恭茂

「改變/變革」是近年來最火紅的議題,由於VUCA環境下變遷實在太快,若組織無法作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易被改變的浪潮給淹沒。然真正挑戰的是,人的行為難以改變,因為改變代表需要跨出安全區(或舒適區),人天生有一種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機制,時時刻刻努力讓自己處於安全區。一旦發現外界需要個體行為跨出安全區,就會本能抗拒,避免身陷不安全感。

改變一個人已經很難,遑論改變一群人!先看看下面案例:近期台灣有則新聞,提到基層診所反應看診人數大幅下滑,每日不到10人,甚至認為產業紓困應該包含診所。看診人數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有三:
1. 群眾以前有病徵就往診所、醫院跑,現在怕被傳染,都在家自行處理!
2. 群眾積極落實防疫,戴口罩、勤洗手、消毒、沒事不外出,所以患病機率下降!
3. 群眾積極提升免疫力,健康飲食、增加運動,讓生病機率降低!

從這則新聞可看出一個道理:要一大群人改變,是有機會的,而且很快可以看見改變的成果!要如何促使這麼一大群人改變呢?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格雷戈里•謝伊和凱茜•所羅門(Gregory Shea & Cassie Solomon)在其所著的「如何改變員工的行為」一書中認為,想要變革組織的領導者,應該重點關注員工行為,以及行為賴以存在的工作環境。領導者若能找出那些關鍵行為,通過設計環境促使這些行為穩定並且規律地發生,就意味著行為改變已經站穩腳跟。

「改變你所處的環境,將會改變你的生活。」

從上述的新聞裡可以發現:在組織裡推動改變要有成效且創造實際成果,是需要創造有利改變的環境與條件。這些有利條件我依順序區分為「四力」:
1. 推力:要有非常清晰的變革「情境」,也就是所謂的「危機意識」。在新冠疫情肆虐下,情境非常真實且危機非常明顯,這個迫切的推力讓廣大群眾感覺「不變不行」!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危機意識」需要依賴領導者的遠見與視野,洞察未來趨勢與可能遭遇的挑戰,開始進行「超前部署」。然筆者最常見的情況是「危機已臨」,組織不得不變,往往變革也面臨更大的壓力與代價。
2. 助力:參與成員需要有清楚的變革實施方針與步驟,例如台灣的衛生單位每日會召開防疫記者會,提供最新訊息與政策細節,在媒體平台中也不斷置入短視頻教導群眾如何做好自身防護。有了這樣的「助力」才能讓成員有執行的能力。在組織裡,這樣的「助力」即為透過更為透明的溝通讓全體成員知曉變革的內涵與步驟。變革不應只是高層的事,反而需要更徹底的溝通與說服,喚醒員工迎接改變的意願。
3. 執行力:成員有了意識與執行方針,接下來就要透過不斷執行來確保成果的產出,若有民眾違反衛生單位規定的防疫措施將會被施以重罰。在組織裡,必須透過有效的領導管理與組織制度來確保這些變革步驟被成員確實履行。有執行才有成效,就算改變初期的執行狀況出現落差,一個好的團隊也能快速吸收教訓對執行方針進行有效修正。
4. 持續力:改變必須確保有長期推行下去的力道,形成組織裡的「文化」。上述新聞裡的防疫措施已變成民眾的生活日常,在街上若有人未戴口罩咳嗽,旁邊群眾立馬會要求他戴上口罩,此已經產生一種民眾有共識的「行為文化」,在組織裡其實就是「組織文化」,已將變革步驟變成一種共識與行為原則,自然在無形間不斷強化了變革的持續力!

楊恭茂

作者介绍

團隊建構文化落實專家/康士藤資深顧問 楊恭茂

現任康士藤資深顧問,從事體驗式培訓工作達10餘年,近年來頻繁往返兩岸為企業、政府機關協助團隊建立與領導力相關培訓,為兩岸知名體驗式培訓專家,擅長以體驗式培訓傳遞態度與觀念,專精於體驗式培訓揉合組織文化落實與團隊建構。